台灣捷邁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
S&H:過去20年間,TKA 使用逐年倍增,您認為是什麼原因?
王俊聞醫師:以前total knee並不是主流,會比較保守,因為total knee 的outcome沒有現在這麼好,直到LPS的出現才有穩定的效果。以前的total knee 其實經驗也少,2、30年前的時候,病人都會有點抱怨彎得不好,或者術後疼痛,是最近10年來total knee的設計各方面都越來越進步,balance也做得更有經驗。因為insert設計的關係,尤其是LPS,讓病人術後的效果有明顯改善,因此在indication上反而放鬆。並不是從一開始total knee就做很多,以前total knee有的太嚴重還不敢做,因為相對更高的failure rate,病人滿意度不高。仰賴科技進步,現在total knee做得比較多,看健保的數字就知道,一直在成長。
以現在來說,其實total knee是主流,high tibia osteotomy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只有年輕車禍、外傷那些案例比較有機會使用,其次就是保守治療的進步。保守治療其實我做蠻多的,因為這些輔助治療對於延緩退化及減輕疼痛的效果也很不錯。「喔,好痛,要痛這麼久才會好」,很多病人怕開knee的原因,是因為他開knee比hip要痛很多。現在因為各方面的進步,傷口小、恢復快,疼痛也減輕,所以能夠接受開刀的病人增加了,不管是uni knee 還是total knee,都在成長。
S&H:在過去我們可能都是70歲以上才會考慮關節置換,可是目前好像55、60歲也會進行手術,是什麼造成這個現象呢?
王俊聞醫師:變多的原因就是剛才提到的,科技的進步,加上醫生的技術比較成熟,所以它的滿意度提高。撇除保守治療不算,55歲就在決定要不要開刀的病患,就應該要給他選擇,因為患者很痛,吃藥也沒效、打玻尿酸、PRP也沒用才考慮要不要開刀。這時候醫師就要決定要不要開。台灣醫生微創的技術,傷口大概是10cm以下,術後的止痛也比較好,所以病人幾乎開完刀一個禮拜,就沒有感覺疼痛,或是已經恢復到可以接受的疼痛程度,所以他相對就願意開刀。在過去很多病人是選擇隱忍到真的痛到不行了才動手術,是不一樣的。
S&H:請問教授對於患者如何安排治療方案?
王俊聞醫師:我們都希望給病人更多選擇,不是每個關節狹窄就直接做total knee。幾乎8成以上都是先進行保守治療,其實我的門診病人一半都是不用開刀的,total knee是所有治療都失敗且退化持續加劇,才會選擇total knee。此外,partial knee也是個保守治療的方法,但partial knee對於病患indication要格外注意,當韌帶不穩的或是他的疼痛沒有局部在內側時,這些就不適合使用。比較接近我們以前在選擇HTO,其實HTO的case就很適合做partial knee,HTO有一個好處就是PF joint如果有退化,經過HTO矯正tibia的時候,它症狀會明顯緩解。但是現在HTO 會少做的原因就是病人太suffered,痛苦的時間太長,不像partial knee好得非常快。現在有些較年輕的病人,需要快速復原回到工作岡位,partial knee就非常適合,只要你的技術越來越純熟,case數量絕對會慢慢增加。
S&H:關於partial knee,主任主要使用的是mobile還是fixed呢?在選擇上有什麼差異?
王俊聞醫師:我沒有開fixed bearing,mobile UKA進來以後,我的觀念改變了。以前是健保fixed bearing,我並沒有使用,因為我認為傳統PE壽命不會太長,大概差不多10年,跟手術技術也有關係,比較容易有tibia端的complication。
Mobile UKA的instrument設計非常好,我開了以後就覺得它非常精準,所以這方面complication就比較少。再者因為它是mobile,包覆性更強,磨損也顯著下降,在insert移動時壓力也較為平均,不太會出現fracture的問題。Total knee 20年前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他的滿意度就已經蠻高的,可以用很久。我total knee現在還可以用26年,對於我來說10年的存活率是不夠的,因此我現在也只開mobile UKA,健保UKA對我而言比較像是個buy-time的手術。
S&H:教授在使用mobile UKA 對於年紀上如何做選擇?
王俊聞醫師:70歲以上我大概只開了一個,因為通常年紀大的病患不見得只有單側疼痛,或者往往伴隨著韌帶的退化。這位70多歲的患者是因為他的X光片、他的適應症,各方面都符合,因此我認為他非常適合。70歲以下的話,mobile UKA是非常好的治療手段,因為我認為他需要快速回復,mobile UKA的復原非常快,快的話大概一個月。
甚至我最近有開一個案例,兩個禮拜拆線就彎140度,然後就很會走了,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恢復正常,但輕鬆的工作可以,只花兩個禮拜就可以。但我建議他還是不要太劇烈活動,等一個月傷口癒合會比較保險。Mobile UKA的優點就是沒有把ligament release,所以不需要等待ligament跟骨頭healing的過程,只要你把balance做好,測試時insert很穩,不會翹起來,就ok了。一般我都跟病人講,total knee要讓剝離的MCL長回去約莫要6週,這段時間做劇烈運動其實對韌帶癒合是不利的,就算病人不痛,我還是會叫他們拿拐杖,怕他以後出問題。我做total knee的時候,varus release做得非常完整。我認為medial全部放掉,我才有辦法矯正。相較於total knee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癒合,mobile UKA復原快,較符合年輕人的需求。
S&H:對於骨鬆的病人,或者做SONK(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的病人,術後效果是如何?
王俊聞醫師:對於SONK的indication來說,術後效果非常好,因為它本來的疼痛就不來自於OA,這種case只需要解決他的疼痛,所以UKA這種resurfacing的手術效果是非常好的。對於骨鬆的病人我這邊不太favour,尤其是老人家或者是cortical bone很薄的病人。我有開過兩個洗腎的病人,他是因為壞死,不需要做total knee,這位病人我會給他吃鈣片三個月,增加他骨質密度,骨鬆並不是說絕對不可以,還是要看indication為主。
S&H:術前對於mobile UKA 的indication會有哪些判斷的標準?
王俊聞醫師:我都很嚴格的照健保的規範─varus 10度以下。10度以上我就會認為他外側的韌帶會鬆,LCL會開始鬆。我知道在國外是見仁見智,像日本有一位醫生80歲、體重8、90公斤都在開,早期回復也不錯,因為他主要痛內側,雖然術後有點歪歪的,但是病人置換完就能立刻解決疼痛,效果也是不錯的,但我個人比較不會挑這種患者來開。
S&H:請問教授是如何判斷size的選擇?
王俊聞醫師:Femur透過術前X光進行判斷,通常女生small居多。Tibia的部分跟你的切割有關係,所以我tibia的部分要很小心,不要傷到ACL的情況下,盡量往lateral切。Sagittal的部分我覺得很關鍵,我剛開始做的時候是有點問題,後面切得少,所以在裝tibia的時候就覺得角度不對。我現在是比較朝向外側多一點,posterior medial會有更大的覆蓋,tibia盡量夠大。我都會事先進行量測,因為X光可以做參考,如果A、B都可以,那我就會做到B,我會盡量把tibia放大,只要是安全的範圍內,不要傷到韌帶。如果overhang超過容許範圍我就再切,但會非常小心,做不好就會鬆掉。可以的話請一個助手幫你保護好,把ACL撥開,你能夠更清楚看到tibia的頂點,盡量貼著ACL切。
S&H:在balance上,教授會怎麼建議?
王俊聞醫師:Tibia對於mobile UKA來說會是一個成敗關鍵,因為切完你flexion gap就固定了。我開始前幾年比較沒經驗,有開過一位患者varus比較大,80幾公斤,因為他腎功能不好,想說使用mobile UKA的話blood loss比較少,這樣對他的腎臟負擔比較少,我就建議他做。但是因為他體重很重,所以他的骨頭非常硬,我們做的時候切的厚度就少了2mm,就發現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骨頭非常硬的話,你少鋸是更糟糕,鋸片會bending,而且oscillating saw沒有那麼硬,所以posterior的距離不夠,鋸不夠的結果容易造成flexion過緊,這個時候他也會insert jump out,因為後側太高。
我去研究一些論文,發現在使用mobile UKA的時候,術後alignment varus其實反而比valgus要好,所以就是角度的問題,角度跟你的cut有關係,因此我那時候就開始改變了,不會執著於角度的修正,cutting不需要那麼保守,這個是很重要的。cutting太保守就會比較容易有跳出的問題,再者就是posterior的slope不夠、切太少,後面鋸不動,那時候就會有問題。我看到有些醫生就有這個問題出現,其實他已經知道自己會跳出來。在tibia鋸完後我們會去try,一定要至少有6mm的空間,就是你insert加tibia的厚度。
S&H:那在femur端,教授是如何判斷alignment?
王俊聞醫師:我認為關鍵還是tibia cut,只要你tibia做好femur就會與它垂直,因為器械本身的設計很好。我要提的是,很多做total knee做很好的醫生做Oxford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觀念還是total knee 切割的方法,不管alignment或cutting。有一個老師教我們total knee的觀念是,tibia不要切太多,切太多骨頭會變比較軟,不夠硬,因為subchondral bone是最硬的,如果切太多implant就會容易往下subsidence。我聽過有醫師跟我說,「啊,叫病人回去踢一踢就好了,他就會彎了,那個沒關係」,事實上不對,那個是錯誤觀念。所以一定要切很準,病人恢復才會快。
S&H:教授有沒有建議flexion跟extension的balance要做得剛剛好嗎?大概的鬆緊主任會怎麼去抓呢?
王俊聞醫師:我會反覆去try,一般是two finger technique,不能太緊,打不出來的話那當然不行,但也我也不會真的做太鬆,兩隻手指前後可以輕鬆移動是最好的。Flexion跟extension一致,insert在移動的時候也會更為穩定。
S&H:如果在balancing的時候不小心多磨了,術中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式?
王俊聞醫師:首先我認為recurvatum 是mobile UKA的絕對禁忌症,我也有跟當初來台灣的Andrew Price聊過,他也認同我的說法,不建議開mobile的UKA,因為可能會有progression 的instability。剛開完刀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他會愈來愈嚴重,大概幾年後就會failure,所以要特別注意。在磨distal時我會格外小心。
S&H:教授有做過SONK的case,有什麼特別的technique嗎?
王俊聞醫師:SONK是mobile UKA很好的indication,但SONK下的骨頭通常都軟軟爛爛的,我在磨distal的時候會格外小心,在裝implant的時候,我會把SONK組織清除乾淨,再補一些bone graft上去,盡量去保護femur的peg,其實問題不大。在選擇case時,SONK範圍我會注意他的size,我覺得範圍太大femur比較容易鬆掉。我有開過一個total knee,cure之後還是壞死,範圍太大,那種就不適合做Oxford。不過我開那幾個都還好,他有necrosis,但是把它刮掉以後,有些很大一個洞,把那個補起來,就是你那個peg洞以外,其他就給它補起來,你的graft可能也不多,補起來以後它就穩了,不要太嚴重都ok不是問題,做了就知道了。
S&H:教授在清理meniscus的時候會全部拿乾淨嗎?有沒有什麼訣竅?
王俊聞醫師:剛開始當然不可能拿得很乾淨,切完了以後要再try之前我會再切一次,因為它會影響到你的balance。Medial side會留一點,主要是保護MCL,posterior就要拿得很乾淨。但是我真正要裝真的implant的時候,如果切得不夠我還是會再把它修一下,如果留太多meniscus它是會影響到,病人會有點不舒服。除此之外,骨水泥會沒辦法清乾淨,所以病人會覺得這個地方卡卡的,骨水泥會躲在MCL的下面,裝真品的時候會推擠骨水泥,它會跑出去,所以那一步要特別小心,在清骨水泥的時候,一直要反覆清,就是我們femur tibia裝完,try的mobile insert進去以後,它一擠出來,骨水泥會躲在MCL的旁邊,所以那時候還要再清一次。自從看到有個case的骨水泥躲在那邊,我就很小心。
S&H:既然說到cement,那tibia靠ACL這邊你會塗嗎?國外有些醫師不塗是因為擔心會impinge到ACL。
王俊聞醫師:會塗,塗完就把它清乾淨。因為我們的骨水泥,如果是有一個牆壁,就可以增加它的穩定性,我認為tibia比較不容易鬆掉。因為本身Oxford 面積較小,cement technique格外重要,如果cement technique沒有好,balance也沒做好的話,我認為會它會有鬆掉的風險。
S&H:針對technique的部分,主任是否還有其他建議?
王俊聞醫師:
① Tibia cut非常重要,建議術前先做planning
② 不要讓它overhanging的情況下tibia size要選大,可以盡量貼著ACL切
③ Double check:有時候soft tissue會擋住視線,所以一定要把MCL稍微勾開再check有沒有骨水泥殘留
S&H:教授覺得這整個learning curve需要多久的時間?
王俊聞醫師:主要是觀念,我在科裡面有專門討論mobile UKA的概念,不能拿total knee的觀念來開mobile UKA,觀念一定要變,所以最理想alignment,比你預計的valgus alignment要少3-5度。第二點,你的tibia 切割不能少切,少2mm大部分都不好,就是一定要切夠,而且slope要夠,如果骨鋸不好,讓你切的時候posterior翹起來,你可能要找好的骨鋸把那一塊硬的削掉,flexion就比較鬆了。flexion一緊,病人就不滿意也容易造成insert上翹。
S&H:Mobile UKA和total knee的病人,他們的術後反饋有什麼差異?
王俊聞醫師:病人恢復速度。total knee傷口大,會需要一段恢復時間,術後也比較疼痛。Mobile UKA 病人恢復較快,因為沒有medial release 的關係病人也較不會疼痛。
重點我的傷口比較小一點,大概4-5公分,而且我剛開完刀就80度,第二天就100度了,每個都一樣,下床就拿拐杖走,出院的時候大概110度,差不多兩天就可以到110度了,主要是前面那段要快,跟微創有關係,跟你的balance也有關係,這兩個都要做到。
S&H:教授在對於微創有什麼建議嗎?
王俊聞醫師:微創有微創的風險,技術上要特別注意。重點是助手要把patella撥開,要不然你會磨到patella,那個要小心,尤其在ream的時候會傷到patella,所以助手要非常會幫忙,因為你傷口太小,patella會一直擋到你開刀,會傷到,所以就是自己要小心,方法要對。我們助手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所以才能配合得很好。
S&H:教授對於Oxford UKA有沒有什麼期許?
王俊聞醫師:當然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robotic可能有幫忙,我們可以利用robotic surgeon他們做,怎麼樣達到你的要求,因為它比較精準,可以縮短learning curve;但是對於比較有經驗的醫生其實很快就可以上手,我不建議初學者用微創,說實在微創是有風險,就我剛剛講的,容易傷到patella、傷到其他地方,因為看不清楚,依靠經驗的地方比較多,所以等經驗比較多了之後再考慮做微創。我覺得Oxford做得好可以用很久,但你不能correction太大,如果correction太大,大概10年左右就有可能外側也磨損。
S&H:對於剛接觸mobile UKA的醫師,主任有什麼建議去幫助他度過前面這段學習曲線?
王俊聞醫師:
① 腦袋要轉彎,不能用舊的TKA觀念來開mobile UKA
② Mobile UKA 是1mm的誤差就很大,total knee 2mm的誤差還可以用insert做調整,balance比較好做,mobile UKA多或少1mm都不行,要非常精準
③ 要做mobile UKA之前,多念一些人家國外的經驗,他會告訴你其實做成這樣就可以,不需要correction太多
④ Tibia cut要膽大心細,一般都膽子太小造成,最好是有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帶領,要不然會下不了台,很快就failure了,比total knee還快就failure,要很小心,等熟練以後就沒問題了
⑤ 理念正確、切法正確、選擇的尺寸合適,主要是tibia 切割 的角度及深度要正確
王俊聞醫師:以前total knee並不是主流,會比較保守,因為total knee 的outcome沒有現在這麼好,直到LPS的出現才有穩定的效果。以前的total knee 其實經驗也少,2、30年前的時候,病人都會有點抱怨彎得不好,或者術後疼痛,是最近10年來total knee的設計各方面都越來越進步,balance也做得更有經驗。因為insert設計的關係,尤其是LPS,讓病人術後的效果有明顯改善,因此在indication上反而放鬆。並不是從一開始total knee就做很多,以前total knee有的太嚴重還不敢做,因為相對更高的failure rate,病人滿意度不高。仰賴科技進步,現在total knee做得比較多,看健保的數字就知道,一直在成長。
以現在來說,其實total knee是主流,high tibia osteotomy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只有年輕車禍、外傷那些案例比較有機會使用,其次就是保守治療的進步。保守治療其實我做蠻多的,因為這些輔助治療對於延緩退化及減輕疼痛的效果也很不錯。「喔,好痛,要痛這麼久才會好」,很多病人怕開knee的原因,是因為他開knee比hip要痛很多。現在因為各方面的進步,傷口小、恢復快,疼痛也減輕,所以能夠接受開刀的病人增加了,不管是uni knee 還是total knee,都在成長。
S&H:在過去我們可能都是70歲以上才會考慮關節置換,可是目前好像55、60歲也會進行手術,是什麼造成這個現象呢?
王俊聞醫師:變多的原因就是剛才提到的,科技的進步,加上醫生的技術比較成熟,所以它的滿意度提高。撇除保守治療不算,55歲就在決定要不要開刀的病患,就應該要給他選擇,因為患者很痛,吃藥也沒效、打玻尿酸、PRP也沒用才考慮要不要開刀。這時候醫師就要決定要不要開。台灣醫生微創的技術,傷口大概是10cm以下,術後的止痛也比較好,所以病人幾乎開完刀一個禮拜,就沒有感覺疼痛,或是已經恢復到可以接受的疼痛程度,所以他相對就願意開刀。在過去很多病人是選擇隱忍到真的痛到不行了才動手術,是不一樣的。
S&H:請問教授對於患者如何安排治療方案?
王俊聞醫師:我們都希望給病人更多選擇,不是每個關節狹窄就直接做total knee。幾乎8成以上都是先進行保守治療,其實我的門診病人一半都是不用開刀的,total knee是所有治療都失敗且退化持續加劇,才會選擇total knee。此外,partial knee也是個保守治療的方法,但partial knee對於病患indication要格外注意,當韌帶不穩的或是他的疼痛沒有局部在內側時,這些就不適合使用。比較接近我們以前在選擇HTO,其實HTO的case就很適合做partial knee,HTO有一個好處就是PF joint如果有退化,經過HTO矯正tibia的時候,它症狀會明顯緩解。但是現在HTO 會少做的原因就是病人太suffered,痛苦的時間太長,不像partial knee好得非常快。現在有些較年輕的病人,需要快速復原回到工作岡位,partial knee就非常適合,只要你的技術越來越純熟,case數量絕對會慢慢增加。
S&H:關於partial knee,主任主要使用的是mobile還是fixed呢?在選擇上有什麼差異?
王俊聞醫師:我沒有開fixed bearing,mobile UKA進來以後,我的觀念改變了。以前是健保fixed bearing,我並沒有使用,因為我認為傳統PE壽命不會太長,大概差不多10年,跟手術技術也有關係,比較容易有tibia端的complication。
Mobile UKA的instrument設計非常好,我開了以後就覺得它非常精準,所以這方面complication就比較少。再者因為它是mobile,包覆性更強,磨損也顯著下降,在insert移動時壓力也較為平均,不太會出現fracture的問題。Total knee 20年前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他的滿意度就已經蠻高的,可以用很久。我total knee現在還可以用26年,對於我來說10年的存活率是不夠的,因此我現在也只開mobile UKA,健保UKA對我而言比較像是個buy-time的手術。
S&H:教授在使用mobile UKA 對於年紀上如何做選擇?
王俊聞醫師:70歲以上我大概只開了一個,因為通常年紀大的病患不見得只有單側疼痛,或者往往伴隨著韌帶的退化。這位70多歲的患者是因為他的X光片、他的適應症,各方面都符合,因此我認為他非常適合。70歲以下的話,mobile UKA是非常好的治療手段,因為我認為他需要快速回復,mobile UKA的復原非常快,快的話大概一個月。
甚至我最近有開一個案例,兩個禮拜拆線就彎140度,然後就很會走了,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恢復正常,但輕鬆的工作可以,只花兩個禮拜就可以。但我建議他還是不要太劇烈活動,等一個月傷口癒合會比較保險。Mobile UKA的優點就是沒有把ligament release,所以不需要等待ligament跟骨頭healing的過程,只要你把balance做好,測試時insert很穩,不會翹起來,就ok了。一般我都跟病人講,total knee要讓剝離的MCL長回去約莫要6週,這段時間做劇烈運動其實對韌帶癒合是不利的,就算病人不痛,我還是會叫他們拿拐杖,怕他以後出問題。我做total knee的時候,varus release做得非常完整。我認為medial全部放掉,我才有辦法矯正。相較於total knee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癒合,mobile UKA復原快,較符合年輕人的需求。
S&H:對於骨鬆的病人,或者做SONK(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的病人,術後效果是如何?
王俊聞醫師:對於SONK的indication來說,術後效果非常好,因為它本來的疼痛就不來自於OA,這種case只需要解決他的疼痛,所以UKA這種resurfacing的手術效果是非常好的。對於骨鬆的病人我這邊不太favour,尤其是老人家或者是cortical bone很薄的病人。我有開過兩個洗腎的病人,他是因為壞死,不需要做total knee,這位病人我會給他吃鈣片三個月,增加他骨質密度,骨鬆並不是說絕對不可以,還是要看indication為主。
S&H:術前對於mobile UKA 的indication會有哪些判斷的標準?
王俊聞醫師:我都很嚴格的照健保的規範─varus 10度以下。10度以上我就會認為他外側的韌帶會鬆,LCL會開始鬆。我知道在國外是見仁見智,像日本有一位醫生80歲、體重8、90公斤都在開,早期回復也不錯,因為他主要痛內側,雖然術後有點歪歪的,但是病人置換完就能立刻解決疼痛,效果也是不錯的,但我個人比較不會挑這種患者來開。
S&H:請問教授是如何判斷size的選擇?
王俊聞醫師:Femur透過術前X光進行判斷,通常女生small居多。Tibia的部分跟你的切割有關係,所以我tibia的部分要很小心,不要傷到ACL的情況下,盡量往lateral切。Sagittal的部分我覺得很關鍵,我剛開始做的時候是有點問題,後面切得少,所以在裝tibia的時候就覺得角度不對。我現在是比較朝向外側多一點,posterior medial會有更大的覆蓋,tibia盡量夠大。我都會事先進行量測,因為X光可以做參考,如果A、B都可以,那我就會做到B,我會盡量把tibia放大,只要是安全的範圍內,不要傷到韌帶。如果overhang超過容許範圍我就再切,但會非常小心,做不好就會鬆掉。可以的話請一個助手幫你保護好,把ACL撥開,你能夠更清楚看到tibia的頂點,盡量貼著ACL切。
S&H:在balance上,教授會怎麼建議?
王俊聞醫師:Tibia對於mobile UKA來說會是一個成敗關鍵,因為切完你flexion gap就固定了。我開始前幾年比較沒經驗,有開過一位患者varus比較大,80幾公斤,因為他腎功能不好,想說使用mobile UKA的話blood loss比較少,這樣對他的腎臟負擔比較少,我就建議他做。但是因為他體重很重,所以他的骨頭非常硬,我們做的時候切的厚度就少了2mm,就發現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骨頭非常硬的話,你少鋸是更糟糕,鋸片會bending,而且oscillating saw沒有那麼硬,所以posterior的距離不夠,鋸不夠的結果容易造成flexion過緊,這個時候他也會insert jump out,因為後側太高。
我去研究一些論文,發現在使用mobile UKA的時候,術後alignment varus其實反而比valgus要好,所以就是角度的問題,角度跟你的cut有關係,因此我那時候就開始改變了,不會執著於角度的修正,cutting不需要那麼保守,這個是很重要的。cutting太保守就會比較容易有跳出的問題,再者就是posterior的slope不夠、切太少,後面鋸不動,那時候就會有問題。我看到有些醫生就有這個問題出現,其實他已經知道自己會跳出來。在tibia鋸完後我們會去try,一定要至少有6mm的空間,就是你insert加tibia的厚度。
S&H:那在femur端,教授是如何判斷alignment?
王俊聞醫師:我認為關鍵還是tibia cut,只要你tibia做好femur就會與它垂直,因為器械本身的設計很好。我要提的是,很多做total knee做很好的醫生做Oxford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觀念還是total knee 切割的方法,不管alignment或cutting。有一個老師教我們total knee的觀念是,tibia不要切太多,切太多骨頭會變比較軟,不夠硬,因為subchondral bone是最硬的,如果切太多implant就會容易往下subsidence。我聽過有醫師跟我說,「啊,叫病人回去踢一踢就好了,他就會彎了,那個沒關係」,事實上不對,那個是錯誤觀念。所以一定要切很準,病人恢復才會快。
S&H:教授有沒有建議flexion跟extension的balance要做得剛剛好嗎?大概的鬆緊主任會怎麼去抓呢?
王俊聞醫師:我會反覆去try,一般是two finger technique,不能太緊,打不出來的話那當然不行,但也我也不會真的做太鬆,兩隻手指前後可以輕鬆移動是最好的。Flexion跟extension一致,insert在移動的時候也會更為穩定。
S&H:如果在balancing的時候不小心多磨了,術中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式?
王俊聞醫師:首先我認為recurvatum 是mobile UKA的絕對禁忌症,我也有跟當初來台灣的Andrew Price聊過,他也認同我的說法,不建議開mobile的UKA,因為可能會有progression 的instability。剛開完刀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他會愈來愈嚴重,大概幾年後就會failure,所以要特別注意。在磨distal時我會格外小心。
S&H:教授有做過SONK的case,有什麼特別的technique嗎?
王俊聞醫師:SONK是mobile UKA很好的indication,但SONK下的骨頭通常都軟軟爛爛的,我在磨distal的時候會格外小心,在裝implant的時候,我會把SONK組織清除乾淨,再補一些bone graft上去,盡量去保護femur的peg,其實問題不大。在選擇case時,SONK範圍我會注意他的size,我覺得範圍太大femur比較容易鬆掉。我有開過一個total knee,cure之後還是壞死,範圍太大,那種就不適合做Oxford。不過我開那幾個都還好,他有necrosis,但是把它刮掉以後,有些很大一個洞,把那個補起來,就是你那個peg洞以外,其他就給它補起來,你的graft可能也不多,補起來以後它就穩了,不要太嚴重都ok不是問題,做了就知道了。
S&H:教授在清理meniscus的時候會全部拿乾淨嗎?有沒有什麼訣竅?
王俊聞醫師:剛開始當然不可能拿得很乾淨,切完了以後要再try之前我會再切一次,因為它會影響到你的balance。Medial side會留一點,主要是保護MCL,posterior就要拿得很乾淨。但是我真正要裝真的implant的時候,如果切得不夠我還是會再把它修一下,如果留太多meniscus它是會影響到,病人會有點不舒服。除此之外,骨水泥會沒辦法清乾淨,所以病人會覺得這個地方卡卡的,骨水泥會躲在MCL的下面,裝真品的時候會推擠骨水泥,它會跑出去,所以那一步要特別小心,在清骨水泥的時候,一直要反覆清,就是我們femur tibia裝完,try的mobile insert進去以後,它一擠出來,骨水泥會躲在MCL的旁邊,所以那時候還要再清一次。自從看到有個case的骨水泥躲在那邊,我就很小心。
S&H:既然說到cement,那tibia靠ACL這邊你會塗嗎?國外有些醫師不塗是因為擔心會impinge到ACL。
王俊聞醫師:會塗,塗完就把它清乾淨。因為我們的骨水泥,如果是有一個牆壁,就可以增加它的穩定性,我認為tibia比較不容易鬆掉。因為本身Oxford 面積較小,cement technique格外重要,如果cement technique沒有好,balance也沒做好的話,我認為會它會有鬆掉的風險。
S&H:針對technique的部分,主任是否還有其他建議?
王俊聞醫師:
① Tibia cut非常重要,建議術前先做planning
② 不要讓它overhanging的情況下tibia size要選大,可以盡量貼著ACL切
③ Double check:有時候soft tissue會擋住視線,所以一定要把MCL稍微勾開再check有沒有骨水泥殘留
S&H:教授覺得這整個learning curve需要多久的時間?
王俊聞醫師:主要是觀念,我在科裡面有專門討論mobile UKA的概念,不能拿total knee的觀念來開mobile UKA,觀念一定要變,所以最理想alignment,比你預計的valgus alignment要少3-5度。第二點,你的tibia 切割不能少切,少2mm大部分都不好,就是一定要切夠,而且slope要夠,如果骨鋸不好,讓你切的時候posterior翹起來,你可能要找好的骨鋸把那一塊硬的削掉,flexion就比較鬆了。flexion一緊,病人就不滿意也容易造成insert上翹。
S&H:Mobile UKA和total knee的病人,他們的術後反饋有什麼差異?
王俊聞醫師:病人恢復速度。total knee傷口大,會需要一段恢復時間,術後也比較疼痛。Mobile UKA 病人恢復較快,因為沒有medial release 的關係病人也較不會疼痛。
重點我的傷口比較小一點,大概4-5公分,而且我剛開完刀就80度,第二天就100度了,每個都一樣,下床就拿拐杖走,出院的時候大概110度,差不多兩天就可以到110度了,主要是前面那段要快,跟微創有關係,跟你的balance也有關係,這兩個都要做到。
S&H:教授在對於微創有什麼建議嗎?
王俊聞醫師:微創有微創的風險,技術上要特別注意。重點是助手要把patella撥開,要不然你會磨到patella,那個要小心,尤其在ream的時候會傷到patella,所以助手要非常會幫忙,因為你傷口太小,patella會一直擋到你開刀,會傷到,所以就是自己要小心,方法要對。我們助手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所以才能配合得很好。
S&H:教授對於Oxford UKA有沒有什麼期許?
王俊聞醫師:當然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robotic可能有幫忙,我們可以利用robotic surgeon他們做,怎麼樣達到你的要求,因為它比較精準,可以縮短learning curve;但是對於比較有經驗的醫生其實很快就可以上手,我不建議初學者用微創,說實在微創是有風險,就我剛剛講的,容易傷到patella、傷到其他地方,因為看不清楚,依靠經驗的地方比較多,所以等經驗比較多了之後再考慮做微創。我覺得Oxford做得好可以用很久,但你不能correction太大,如果correction太大,大概10年左右就有可能外側也磨損。
S&H:對於剛接觸mobile UKA的醫師,主任有什麼建議去幫助他度過前面這段學習曲線?
王俊聞醫師:
① 腦袋要轉彎,不能用舊的TKA觀念來開mobile UKA
② Mobile UKA 是1mm的誤差就很大,total knee 2mm的誤差還可以用insert做調整,balance比較好做,mobile UKA多或少1mm都不行,要非常精準
③ 要做mobile UKA之前,多念一些人家國外的經驗,他會告訴你其實做成這樣就可以,不需要correction太多
④ Tibia cut要膽大心細,一般都膽子太小造成,最好是有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帶領,要不然會下不了台,很快就failure了,比total knee還快就failure,要很小心,等熟練以後就沒問題了
⑤ 理念正確、切法正確、選擇的尺寸合適,主要是tibia 切割 的角度及深度要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