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捷邁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

By 馮逸卿醫師 91
S&H:請問這幾年台灣膝關節市場有何變化?
馮逸卿醫師:
現在一般民眾對於整個醫療知識是提升的,很多病人在關節保養上的知識是越來越高。患者很極端,分成願意手術以及不願意手術兩派人,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病患會選擇免開刀的治療。另外一個原因是民眾普遍都會害怕麻煩到身旁的人,因此他們會逃避開刀。我們其實增加了許多時間跟民眾做衛教說明,像是醫策會的SDM醫病共享就是可以讓病患更了解他們的疾病。市場方面則是選擇越來越多,以前可能從開全人工膝關節或是不開刀這兩種選擇去做決定,但現在多了早期退化可使用的活動半膝手術,又或是多了更多的新科技像是維他命E抗氧化墊片、耐磨墊片以及機器人手臂。

S&H:請問現在跟10年前接受開刀的比例有變高嗎?
馮逸卿醫師:以前大家對醫療的訊息不是那麼清楚,但現在不管是網路訊息、媒體訊息,或病人衛教,很多人都可以得到正確的訊息,而不是去匯集記憶。台灣換人工關節的人數還是有逐年增加,加上現在老化越來越嚴重,65歲以上的比例逐漸提高,所以我覺得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大,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們更願意接受開刀這個選項。

S&H:請問看診患者的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嗎?
馮逸卿醫師:以前大家會比較擔心的是開完人工關節手術後10多年可能就要再換一次,我們舉個患有髖關節疾病的病人為例子,像是紅斑性狼倉,或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他可能30幾歲就必須換第一套人工關節,但到40幾歲他有可能需要再換一次,然後每10多年就要再換一次,這個問題同時也反映到了膝關節手術,所以以前的病患一定是盡量拖。但由於現在手術的進步,植入物的使用年限逐漸增加,另外因為現在民眾越來越活躍,他們要求的生活品質也越來越高,當有一個較耐用的產品可以選擇,他們自然而然會更放心地去接受手術。

S&H:請問這幾年關節產品的改變為何? 對病患術後的預後有不同嗎?
馮逸卿醫師:以前面臨到的病患基本上就是怕手術後不好蹲,上下樓梯會疼痛,或是運動的時候會不舒服。但因為有了新的人工關節系統,它可以更符合我們人體工學及力學的狀態,所以可以讓我們不管在韌帶或是平衡方面可以更接近自然的膝關節。這其實也跟活動半膝的原理一樣,因為保留了更多的韌帶組織,當平衡做的越好,越自然的話對於病人的功能是更提升的。

S&H:在關節種類日新月異的今天,您是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這些新科技?
馮逸卿醫師:一個膝關節病變有問題的,從內視鏡,截骨手術,人工關節手術,我們都要了解他的優缺點。人工關節我們知道他可能是先從單側人工關節到全膝人工關節。就像其實之前固定是半膝效果很好,我們有很多病人開了也覺得很不錯,活動半膝的理念變的更聰明友善,可以把gap抓得更好,病人術後也會有更好的結果。對於全膝也是如此,新的Medial Congruent理念顛覆了傳統CR對於PCL的依賴,給予更多的內側包覆,雖然說手術方式雷同並沒有非常長的學習曲線。在學習新技術途中我們一定會參加課程及研討會增加自己對於該技術的理解及知識,我覺得這是對於掌握新技術與國外趨勢接軌最有效率的方式。

S&H:請問您是如何幫病患選擇一個適合的全人工膝關節系統?
馮逸卿醫師:如果今天病患真的是因關節病變而須考慮置換全人工膝關節,使用上來講就跟現在最夯的疫苗議題一樣,大家還是會希望有實質的數據去佐證他的臨床療效,而且在全球的使用者越多,成功率越高越好,這樣的情況就會是我的首選。當然國產也有一些設計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多證據輔助的話我是會把他放在比較保留的位置,所以我還是會考慮到最多人使用,成功案例最多,以及他的後援系統是最完善的系統。所以當病患不用考慮費用的話,新的設計一定有新的好處,但當然針對新的系統還是會希望能提供病患更自然的膝關節,以及力學上、工學上都有足夠的證據。

S&H:對於客製化膝關節系統,您會如何對病人進行說明?
馮逸卿醫師:在台灣,自費產品一定有他的角色,但身為醫師我們一定要跟病患講清楚產品的好與壞,或是它適合怎麼樣的病人,而不是為了推自費而推。所以我剛剛一直提到有一些老的病患他可能真的覺得只要活動上走路不會痛就夠了,那這樣的病患我會覺得傳統健保的產品就夠他用了。但是如果病患是活動需求較高的,他又甚至希望有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植入物,那我就會建議病患用新的膝關節系統,或是加上維他命E墊片,讓病患知道他未來可能需要revision的時間可以延後。

S&H:請問客製化全人工膝關節最吸引您的點是哪一部分?
馮逸卿醫師:客製化全人工膝關節本身是建立於前代優秀的臨床成績,前一代膝關節產品近2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客製化的系統補足了對於健康骨骼更多的保留、更精細的股骨尺寸選擇、同時左右分腳的脛骨可以有很好的排列及骨骼覆蓋。但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前面提到的Medial Congruent設計,其Medial Pivot的概念非常接近我們膝關節健康時的移動軌跡。目前骨材的演進中有CR type和PS type,很常當我們開刀時發現PCL是好的時候我們事實上很想要把病患的PCL留下,所以當客製化全人工膝關節設計可以同時考慮到CR和PS type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選擇。

S&H:左右腳解剖型的脛骨設計對您有什麼影響?
馮逸卿醫師:這個設計是非常吸引人的,在以往對稱型的脛骨設計中,我們時常在Alignment與Coverage做掙扎,客製化的系統因為是使用大數據做的模型,大大的降低了在選擇上的困擾,基本上只要完全的覆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外轉排列,這也可以幫助醫師在手術中減低內轉排列的發生,降低患者術後可能的疼痛。

S&H:剛提到股骨尺寸更多更精細,請問在這方面對於您手術上有什麼樣的幫助?
馮逸卿醫師:在這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過去因為受限於有限的尺寸,印象中每一個尺寸差距是4mm,所以在做Flexion Balancing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經驗及技術克服,同時可能需要切除的骨骼也會相對較多,而客製化膝關節是2mm一個尺寸,同時降低了股骨後側髁的截骨量,在間隙平衡上可以有非常多的選擇。此外在以前比較容易遇到的Gender Knee 尺寸有提供寬窄的選擇,因為亞洲女性有的真的是很小,又要考慮AP又要考慮ML,在選擇的時候如果說以AP為主,那ML就會比較大,但如果考慮ML,AP就要切比較多。一切多notching,或後面posterior condyle切太多那你就會擔心可能會遇到posterior instability。如果他的軟組織狀況又差一點,recurvatum的狀況就會發生,所以我們通常都會選擇大一點。但這個就會造成flexion gap並沒有那麼的平衡導致病人走路時沒有那麼舒服。

S&H:開MC時會希望PCL保留還是切除?
馮逸卿醫師:我知道國外許多醫師習慣將PCL切除,我認為這並不會有太多的影響,許多數據已經證實不論PCL切除與否都可以達到很好的穩定度。就我而言,我並不會開刀時直接把PCL切掉,我一定是看flexion gap的緊度再決定要怎麼處理,當然我們也一定會先做一個release我個人認為這樣個保留更自然。但切除也是選項之一。

S&H:日本醫師有提到類似觀點,考慮到本體感覺部分醫師是會保留住PCL。想請問因為多了PCL需要balance的因素,您在掌握flexion/extension gap會做什麼調整?
馮逸卿醫師:通常來說,我們在使用前都是以保留PCL為出發點,因此初期常常遇到Flexion gap過緊的狀況,所以在調整上我們會將Slope定在7度左右,但還是需要對PCL進行一定程度上的release。但如果已經決定不保留或者PCL狀況不好的患者,我們Slope會定在3-5度,這對於間隙平衡會有更好的效果。

S&H:因為Medial Congruent的概念是以內側為支點中心,假設今天在做medial release的時候跟我們以前在做傳統ps type的會不會有差別?
馮逸卿醫師:我想這也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像我們在做UKA一樣,如果用傳統的固定式半膝,稍微程度的medial release是沒有關係的,但如果是活動半膝,對於MCL是希望能保持原本的張力。按照medial pivot的觀念也是希望以內側的做為穩定的支點,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對於medial release 會相對保守,而不是像之前開進去就先把旁邊做full release。所以這確實是在觀念上需要做一點調整,但是我覺得這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好。對病人來講release越少,他的感覺會越自然。

S&H:根據您的說法,以前PS type做Major release會加深病人術後的疼痛嗎?
馮逸卿醫師:有些病人還是會抱怨內側不太舒服,或是說開完刀怎麼內側還是不適。因為release在推的時候,有時候會推到後面去所以有些病人比較敏感因此而感到不舒服。再加上tibia base plate選擇上如果有一點impingement,病人術後是會感覺到不舒服的。然而在MC系統上,需要的release相對程度較低,同時解剖型的脛骨讓尺寸與排列間可以更為的精準不需要妥協,病人術後的滿意度很自然的提升。

S&H:國外許多臨床報告指出Medial Congruent的概念強調中段彎曲的穩定度,請問在您的經驗上MC與PS的差距為何?
馮逸卿醫師:這個感覺確實有差,我們在手術過程中除了flexion/extension外會多進行一個anterior drawer的測試,在使用MC的時候AP的穩定度確實有明顯的增加。有時候傳統我們會伸直的時候或者微彎個15度的時候去看內側外側,可是說不定這樣的時後在一側還是稍微鬆了一點,但是因為這兩邊差不多了,你可能就不會再考慮多加墊片的厚度因為你會怕另一次會太緊。但是如果今天因為這個設計是前高後高加強了整體內側的包覆性,所以這樣狀況會好一些。

S&H:國外醫師在這個部分使用1mm的墊片可以有效減低您上述的問題,不知道在您使用的經驗上11mm 墊片使用的經驗如何?
馮逸卿醫師:如果病人flexion contracture比較嚴重,有的時候如果你真的用12mm的墊片,你勢必會遇到他走路的時候他的術前flexion contracture還是會遇到一些residual的flexion contraction。所以這個時候你就不會敢用12mm而選擇10mm,可是用10mm個時候你會發現flexion的時候他還是有一點點的不穩定 。現在有提供11mm, 在力學上一定會對病患有差別,可以在穩定與伸直上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S&H:之前器械是以anterior referencing為主,而現在變成posterior referencing,這樣器械上的差別有沒有讓您在手術上有不同的考量?
馮逸卿醫師:我想這個是觀念上的不同所以需要去適應,過去我覺得P-ref在做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會notching的問題,因此當初會以anterior為主流,然而A-Ref在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則是對於posterior offset的改變,會有切太多或切不夠的問題,當然經驗上我們技術上可以克服,兩者差異性不大主要是需要一點累積讓我們越來越適應這個概念。同時現在的尺寸是2mm的差距,不論是哪種reference都可以做到最適當的尺寸選擇也不會有notching 或instability的問題。

S&H:傳統上許多醫師做全膝手術時是femur做完再做tibia,等於gap要等tibia切完才能量測,但國外許多的建議是先固定extension gap之後再balance flexion。請問您如何建議新系統的surgical flow?
馮逸卿醫師:因為現在客製化的系統器械是先切哪邊都可以。revision當然都是從tibia先做,像UKA也都是從tibia先做。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看習慣,可是我覺得先做了tibia把gap做出來再做femur,跟我們平常TKR學的是用femur在做tibia,可能要有一點適應的時間。所以這種事情沒有誰對誰錯,主要是習慣,但當然一定會有一些好處。

S&H:比較傳統PS系統與客製化MC系統,術後病人反饋上有什麼差別?
馮逸卿醫師:過去PS type 在少數病人是會感覺到異物感,在MC上這個感覺就基本上不存在,同時在對於上下樓梯的穩定性有很大的差距。過去傳統膝關節patella clunking確實是有,病患會常常說好像有東西在裡面滾來滾去,那我們也只能跟病患說可以藉著肌肉的訓練來減少clunking的狀態,因為他是沒有症狀的,但在客製化系統上窄版的設計加大了groove的Q-angle,可以改善在術後clunking發生的機會。

S&H:最後想請教您對客製化膝關節系統的感想還有未來對膝關節手術或設計的展望?
馮逸卿醫師:客製化膝關節膝關節系統的MC創新設計及數據統合分析發展出一個非常優良的人工關節系統,未來若是更普及我們是樂觀其成的,可以更符合亞洲人體的設計讓病患可以有更自然的表現。我覺得在台灣可以接軌使用到國際間主流的關節系統是相當好的,讓病人可以有最先進的植入物可以選擇,跟世界也不會太脫節。我認為對於新的設計理念及手術觀念我們需要抱著一個學習的心態去了解及研究它,讓台灣的醫療品質可以接軌國際。

Recommended Articles

Copyright © Zimmer Biomet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E-creative